教师:神圣的职业

文章作者:李文蕙时间:2013-09-05浏览:3190

  在社会诸多职业中,多数人喜官、爱商,不愿当教师,特别是不愿当中、小学教师。当然教师职业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认识。比如计划经济时期,不少考生不愿考师范,所以各级师范院校录取分数线较其他学校低,也有的考不到理想的学校,只好填报服从志愿,被迫录取到师范院校,但毕业后总是想办法“跳槽”。有的情愿自掏数千元甚至上万元(当时这个币值很高)“跳槽费”跳槽。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,大学生不包分配,于是许多青年争考包分配的师范院校或毕业后再考教师职业。可见教师的职业与收入与社会制度紧密地联系在一起,而我却始终不渝地把教师当作社会中最神圣的职业。其理由:

  第一,教师是我最崇高的信仰。

  信仰有多种,但从教的信仰,则最具有社会实际意义。因为教师是文化知识的承载体,将承载的知识薪火传播给一代又一代人,使知识得以延续、升华。这不是人生最具实际意义、最具高尚劳动和最具信仰的职业吗?工厂生产的商品,其使用价值,仅有一次或多次,但毕竟有限。而教师的劳动的产品,是人、是人才。人对知识的使用、传承是无限的;知识对社会的发展,对社会文明和进步的推动也是无限的。因而,教师勤于治学;既要满足学生对知识的要求,又能启迪学生的潜能发挥,使学生变得更智慧、更聪明、更富有创造力。这个意义,是何等的巨大。一个人能以自己一生的实际行动,脚踏实地地履行和实践自己的最高信仰,这在现实生活中还有何种信仰更能超越呢!

  第二,教师使知识的生命绵延不绝,是人生莫大的快乐。

  人,作为生命个体,新陈代谢,生与死互为存在,人生是偶然的,人死是必然的。人不必因个体生命的消亡而恐惧,因为社会是由个体集成的总寿命,这个群体寿命是永存的。并且是从低级到高级、从野蛮到文明、从一般认知到科学认知的过程。个人在历史的长河中虽微不足道,但历史知识的总量则是无限厚重的。几千年来,不论是圣人、先贤、思想家、科学家,没有一位不是由老师传授知识及自己勤奋而成名的。

  教师接过先人的接力棒再通过辛勤耕耘,又将自己的知识永续不断地传承下去……是我们教育者最大的快乐。

  教师不仅传递理论知识,而且传递着社会文明和道德。人类的文明和道德,是具有道德修养人们的最高享受。人生的哲理究竟是什么?我想,应当享受理想。身为教育者,为了自已也为下一代的更加美满幸福,为使知识文明和道德生命绵延不绝,是我们从教者最纯洁、最莫大的幸福与快乐。

  第三,教师为社会作出的贡献是最伟大的。

  首先是初、中等教育,这个阶段很重要,一个人的成长,受基础教育影响极深,甚至一辈子。我国约有一千八百万名的师资队伍工作在初、中等教育岗位,他们是我国基本扫除文盲以及为高等教育输送学子的基石,高等教育为社会培养和输送社会所需高素质人才的同时,高校还通过科学研究、技术转让、咨询等活动直接为社会转换成生产力;直接为社会经济和管理服务。

  教师不仅为社会传导文化、科学、技术的同时,还以自身的道德情操,给青年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。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,不论大中小学校,校内校外不一样。校内很少听到粗话、脏话、低级趣味的话和大嚷大叫;也看不到打架斗殴、奇装异服、袒胸露臂等不文明现象。

  在我们祖先传承下来的优良传统,伦理道德被权、利所淡化的今天,只有学校这块净地还能暂时保留着,也只有老师们为社会作出如此伟大的贡献。

  第四,教师承载着光荣的历史使命与民族的重任。

  所谓人类的历史,实际上就是战争、和平、再战争、再和平的不断演进过程。在这个过程中,无限折腾,无限毁灭或改朝换代。但有一种力量,却在百般折腾中,不仅摧毁不了,反而在“破和立”的过程中,得以总结、巩固和提高,这就是人类社会科学、自然科学不断创新的成就。自奴隶社会以来,人类知识的传播与发展从未停止过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,犹如泰山屹立,支撑着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,这雄狮般的力量,应是世代教师们的最伟大的付出。从春秋,诸子百家,再到近代无数的教育家们,追求真理,勤奋不止,并不断吸收国外先进经验,将中华文明、科学成就不断发扬光大,

  没有教师,我们只能永远停留在野蛮、愚昧的时代。因而,教师承载的是光荣的历史使命与民族的重任。

  第五,教师所看重的是一种伟大的精神。

  教师职业自元代被诬为“九儒”,仅比“十丐”稍高一筹。几百年过去了,不论等级升降与否,毕竟现实确也存在诸多问题,往往得不到解决。如教师法明文规定,教师待遇不低于同级公务员。公务员的收入,不声不响地提高了,而教师则苦于揪心的等待;还有住房、社会地位等等问题。

  什么是政治,对教师来说,这些就是政治。虽然教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,应该能够监督政策的执行,但实际情况却监不了,也督不了。但我们绝大多数教师都能顶得住困难,耐得住寂寞,守得住清贫,任劳任怨,辛勤耕耘。三尺讲坛、一丝不苟。他们不为权势所诱,不为金钱所惑,不为名利所动。许多人终生扎根在偏僻的荒山野嶺,把毕生精力默默地贡献给教育事业。这是一种力量,这种力量就是一种无坚不摧的伟大精神;这种力量就是超脱常人思想境界的最伟大精神。我们作为时代的教育者,还必须作出更大的不懈的努力,永远继承和发扬这种伟大精神。

  伟大的教育家蔡元培先生,当过民国政府首任教育总长、中央研究院院长、北京大学校长,一生致力於教育事业,最后自己连一间住房都没有。他的伟大精神,正如他逝世后,蒋梦麟给他书写的挽联称:“大德垂后世,中国一完人”;陶行知一生忙于平民教育,启迪民智,他的人生宗旨是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;竺可桢在日本侵华,在国难当头、颠沛流离中,把浙江大学办成“东方剑桥”;黄炎培在资金极度匮乏的情况下,兴办中华职业教育等等。无数的教育家们给后辈的“德”化,犹如长江之水,永不枯竭。他们的躯壳是死了,但他们的精神却长存在人们的内心深处;他们不愧是中华民族的智民之师,人生楷模。

  关于高等教育,蔡元培先生常常寄语莘莘学子:他于1917年1月9日就任北京大学校长的演说中曾警示说:“大学者,研究高深学问者也。”1918年他在《开学式演说词》中说:“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,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,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,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,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。”1919年9月20日他又明确告诫北大师生:“诸君须知,大学并不是贩卖毕业证的机关,也不是灌输固定知识的机关,而是研究学理的机关。所以,大学的学生并不是熬资格,也不是硬记教员讲义,是在教员的指导下自动地研究学问的。”

  我常常扪心自问,如果时光倒流到我中青年时期,且可重新选择人生之路:一是为官厚禄,二是经商为富,三是从教为趣。我想,我还会选择第三条人生之路,兴高采烈地一路走来,回到现在。因为我所要追求的人生理想,是不可动摇而又至高无上的。

  当前,人类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“爆炸”的时代。知识更新,标新立异,层出不穷,充满活力。中华民族新的崛起,需要千千万万个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。教育者———任重而道远。

  为师者,知施教,先必施德;为政者,知重教,先必重师。荀子曰:“国将兴,必贵师而重傅”啊!

  鞠之育之,训之诲之,无愧前贤,不负后生,此可为人师也。

  碎语太多,实感汗颜。若能够做一名及格之教书匠,足矣!

 

终审人:王诗根

返回原图
/