跨入大学校门,园了上大学的梦,但只是一名准大学生,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。准大学生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是两个不同概念。什么是准大学生?就是进入大学校门到毕业前的学习阶段或过程,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,而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是指通过二年或四年的学习,修业期满,成绩合格,发给大学毕业证书,准予毕业。准大学生是大学毕业生的准备和前提条件,是十分重要的准备阶段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准大学生,从而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。
一、合格的准大学生的标准。
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(2010—2012)》提出的教育原则“德育为先,能力为重,全面发展”,这就是准大学生的标准。具体来说。
1、德育为先。这是立场问题。所谓立场是指一个人信仰与信心。信仰是坚持马克思主义、邓小平理论、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不动摇,信心是坚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不动摇,这是方向和道路问题,同时还要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。
2、能力为重。首先是学好规定的专业知识,这是大学生的根本任务。学习理论、联系实际、培养思考与研究的能力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、沟通与协调能力、创新与发展能力,这是学习的出发点和落脚点。
3、全面发展。一个合格的准大学生,必须是德智体全面发展。不仅有坚定的立场,而且要有扎实而丰富的理论功底和动手能力,还应具备强健的体魄和审美观念与劳动观念。
在大学学习时期,正是生理与心理发育成熟时期,积极参加体育活动,锻炼身体,增强体质,这是学成后报效国家、报效社会的基本条件;同样,在大学阶段也是审美观念形成时期,用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培养审美情趣,辨别是非,分清美丑,继承传统道德文化,做一名高尚文明的大学生;还要养成劳动习惯,珍惜劳动成果,勤俭节约,艰苦朴素,这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,要继承发扬。
以上的三个原则,就是一个合格准大学生的基本标准,也是对一个准大学生的客观要求。实现了三条原则的要求,就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准备了充分条件。
二、做一名合格准大学生要做到三个转变。
跨入大学校门,只是一名准大学生,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大学生,从“准”大学生到“是”大学生就有一个准备、起步、实施、达标的过程。为什么现在是准大学生?就因为你们的学习过程刚刚起步,还有漫长的二年或四年的路要走,如若中途还有可能发生一些意外的事故,终止学习而辍学,只能停留在准大学生阶段。
所以做任何事都要有一个准备过程,赛跑有预备至终止的过程,教师备课、农民备耕、工人生产备料等。通过转变过程,思想上有认识,行动上有准备,甩掉包袱轻装上阵。
1、从包揽到自主的转变。这是断乳期的转变。实际上,从幼年至成年要经历两次断乳期。第一次是婴儿断乳期,断乳期是痛苦的,不过婴儿时期无法表达出来。那是从母乳喂养改为代乳品喂养,从不习惯、不适应的嗷嗷待哺的痛苦过程到慢慢被逼适应的过程,这一过程是短暂的;第二个“断乳期”是从父母身边,远离家乡痛楚过程,这是广义上说的断乳过程,意思是从过去饭来张口、衣来伸手,一切都有父母操办,自己从不操心,无需动手。而现在离开家乡到很远的地方去上大学,到了一个陌生的城市,陌生学校,从家庭摇篮走入学校,走入社会摇篮,一切都要自己动手去做,从不会做,不想做到不得不做。这是从父母呵护下成长到自立自强的成长过程。所以这个“断乳期”,同样很难受也很痛苦。如果这一转变不彻底,藕断丝连就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准大学生。
第二个“断乳期”的转变,不仅是生存方式、生活习惯、学习环境的转变,更是思想观念的转变,这就需要有一个融合、沟通、自控、自理到适应的转变过程。
2、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变。也就是说从应试教育到成才教育的转变。上中学的目的就是为了上大学;而大学是成才教育,教学与学习都是开放式自主学习,教学形式多样化,要求学生看书思考、讨论、研究、答辩、写论文等。因此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存在很大差异,不能再受应试教育驱使,而应自觉接受成才教育引导。中学学习和大学学习存在哪些差异?
①学习目的不同。中学为应试而学,大学为成才而学;②学习方法不同。中学的填鸭式死记硬背和大学的启发、思考、研究;③学习手段不同。从单一的教师灌输到多样的传播知识手段;④学习的环境不同,从禁锢的封闭式学习到开放式自主学习;⑤授课方式不同。从单一讲授法到多种教学手段综合法。
我们尽快从中学的应试教育模式中解放出来,进入准大学生的新角色,找到新感觉。如果不适时转变,仍停留在中学认识和做法上,就一无所获,只是一个中学生,不是一个合格的准大学生。
3、从世界观的萌动期到成熟期转变。按照生理和心理发展规律,青年人到了十八、九岁,也就是从中学阶段到大学阶段,这一时期不仅是生理和心理逐步成熟时期,同时也是世界观从萌动期而逐步走向成熟时期。萌动期就是对许多问题认识处理停留在似懂非懂,似是而非的状态。说懂,只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;说不懂,就是模模糊糊,难辨真伪,容易出错。进入大学以后,随着年龄的增长,阅历的丰富,知识面扩大,思维能力和认知能力都得到了不断的提高,客观地辩证地看待世界万象趋于成熟,这就是世界观。
进入大学校门,只是一个准大学生,要做一名合格的准大学生,其前提条件必须做好三个方面的深刻而全面转变。按照标准,一步一个脚印,脚踏实地去做,就能顺利地完成从量变到质变的转变过程。
三、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准大学生
作为一名合格的准大学生,不仅要具有坚定的信仰和信心,还要有扎实的理论知识、实际才能和高尚的道德情操。
1、努力学习好专业知识。学生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学习知识,学有所成,学会创新。我们学校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为同学们提供了良好条件。我们中的绝大部分同学都是满足第一志愿,极少数是服从的;不管怎样有大学可上。至于专业选择,那只是兴趣而已,兴趣是可以培养的。只要明确为祖国的事业而学,我看任何专业都能学得好,能出成果,成为有用人才,否则只能是空有报国之志。
天生我才必有用。只要能熟练的掌握一门科学知识,就能去认知与改造世界,推动人类文明,创造物质财富。知识是改变世界的强大武器。
2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。包括教学实践,如讨论、辩论、答辩、学术讲座等;社会实践,为社会调查、基层挂职锻炼、公益活动;学科实践,如各种学科、兴趣、科考小组等。
在参加的各种实践活动中,接触实际、接触社会、接触科学前沿知识,不仅提高了学习情趣,培养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,也是培养自己成才的重要手段,获得真知灼见。实践出真知,讲的就是这个道理。
3、遵纪守法。遵纪是指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,包括校纪校规和各项学习生活制度;社会公共制度和秩序,这些都属于道德范畴,有约束力,也有弹性,主要靠我们自觉遵守;守法,是国家的法律制度,每一个公民都必须严格遵守与维护,这是刚性的制度,违反了就要受到法律的惩处。因此,遵纪守法的根本意义,就是要创造一个有序的、和谐的学习与生活环境。
4、品德修养。“品”是指一个人的品格,行为举止要大方、文明、有礼貌;而“德”是指德性,她既包含一个人的思想观念,也蕴含道德伦理和传统文化;“修”是指修炼与实践的过程;“养”是结果,通过修的过程,实现有理想、有道德、有高尚情操,受到别人尊重。一个高尚的人,在同学之间,就能互相关心爱护、沟通交流、包容谅解、尊敬老师、关心集体、勤俭节约,养成热爱劳动和珍惜劳动成果的良好风尚。
总之,进入大学校门,开始崭新的生活,只是起点,不是终点。在学习的道路上,永远只有起点,没有终点。走好起点这一步,是人生的重要一步,关键的一步。俗话说:“良好开端是成功的一半。”这句话很有哲学道理,希望同学们很好揣摩。
起好步,开好头,做一名合格的准大学生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。